1月9日,國家衛生計生委體制改革司(國務院深化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在衛計委官網發布了印發《關于在公立醫療機構藥品采購中推行兩票制的實施意見(試行)》的通知,要求:自通知發布之日起,公立醫療機構新開展的藥品采購活動須按照本通知規定執行。
這次國家版兩票制的正式出臺,在行業內引發了巨大關注,一時間刷爆了朋友圈,占滿了醫藥行業各個媒體平臺的主要窗口。國家試點推廣兩票制,意在何為?國藥控股高級研究員干榮富先生向醫藥地理記者重點分析了此次意見中的六大主要看點,他指出,本次意見在11個醫改試點省市,200個公立醫院試點城市率先推行,到2018年底在全國全面推開,也說明了國家在不斷探索具體實施方案,或許在這兩年期間,兩票制的實施細則還會鞏固完善,需要持續關注。
看點一:抄送“福建醫保辦”,三明模式需繼續關注
記者注意到,在這次八部委發文的抄送單位中,福建省醫保辦赫然在列,這也是歷來國家政府部門下發文件中所鮮有的。干榮富分析,這是國家對兩票制政策推行的一個潛在信號,可能是對福建省藥品采購模式在今后能夠納入到中央決策中去的一個暗示,也有可能是對在福建省推廣兩票制的重視。但是文件中只字未提“三明模式”或“三明聯盟”,對文件的意圖還是得好好琢磨一下。
其實很多地方已經開始摸索采購方式,比較有特點的有湖南、安徽等地,但是安徽模式中出現由醫療機構遴選配送商,福建模式中的由政府遴選配送商等指導方法在本次文件中都沒有提及。
看點二:確定職能監管部門,跨地區跨部門聯動監管
在這次文件出臺之前,行業內對于兩票制的監管主體一直比較模糊,只有江蘇省曾明確提出由江蘇省食藥監部門對兩票制進行督查。這次文件由國家八部委聯合下發,明確衛生計生、中醫藥行政部門對公立醫療機構執行兩票制情況監督檢查,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將把兩票制執行情況納入監管內容,在未來的日常檢查、跟蹤檢查、飛行檢查中,將把藥品流通的貨、賬、票、款、證的一致性,作為重點檢查內容。干榮富表示,這對目前比較混亂的市場是一種穩定,也是對兩票制利實施的最大保障。
另外,意見中提到要“建立健全跨部域監管聯動響應和協作機制,推動藥品集中采購平臺(公共資源交易平臺)、藥品追溯體系和誠信體系建設平臺等互聯互通、數據共享,實現違法線索互聯、監管標準互通、處理結果互認門、跨區”,則不難看出國家對打破地方壟斷,實施聯合監管的決心。
看點三:最后一公里的配送
意見中,還提到要支持建設全國性、區域性的藥品物流園區和配送中心,推進藥品流通企業倉儲資源和運輸資源有效整合,多倉協同配送,允許藥品流通企業異地建倉,在省域內跨地區使用本企業符合條件的藥品倉庫。
干榮富認為,這也呼應了商務部對破解現代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難題的指導思路,但中國地域廣博、人口分布不均,最后一公里的概念到底多大,很難界定。“如何公平公正地制定加價標準,加價水平到底是多少,還需要每個地方在實行過程中摸索,也是在今后試行過程中需要逐步完善的地方。”他說。
看點四:大型流通企業迎來利好
這份文件的出臺,可以說是對現代流通企業的一次大洗牌。其中指出,要求地方政府要支持網絡體系全、質量信譽好、配送能力強的大型藥品流通企業到當地開展藥品配送工作。同時,允許藥品流通集團型企業內部向全資(控股)子公司或全資(控股)子公司之間調撥藥品可不視為一票,但最多允許開一次發票。這就意味著在今后的幾年里,大型物流企業會并購一些經營好好的中小企業,不規范的小、亂、差的物流企業將慢慢退出市場。“對于大型藥品流通企業,這是一份利好文件,”干榮富如是說,“主要是為了打破地方壟斷,但是多大規模的藥品流通企業屬于大型企業,是營業額100億以上還是500億以上或是各省市的藥品經營區域龍頭,還有待商榷。同時,集團子公司之間可調撥藥品,也是充分考慮到了邊遠地區的用藥問題。”
看點五:忽視流通企業職能,醫院負擔加大
本次意見提到,鼓勵藥品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結算配送費用,醫療機構與藥品生產企業直接結算藥品貨款??瓷先ケ荛_了以往藥品采購過程中“層層剝皮”的現象發生,卻實際上加大了醫療機構的結算負擔。
干榮富認為,以往地方在探索的時候例如安徽出現醫院遴選配送商、福建由政府遴選配送商等的做法可能也是考慮到了以上問題。他指出,藥品流通企業,不僅僅承擔著藥品的運送的職責,同時還對藥品質量監管、藥品信息溝通、藥品資金墊付等都承擔重要責任。想要整個產業鏈健康運轉,中間環節必不可少,在今后的實施過程中,不能忽視醫藥流通企業的重要作用,相關補充文件的出臺必不可少。
看點六:企業營改增怎么走
在衛計委隨即召開的解讀關于兩票制政策解讀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計生委體改司司長梁萬年提到,在公立醫療機構藥品采購中推行兩票制,是規范藥品流通秩序、壓縮流通環節、降低虛高藥價的重要抓手,是凈化流通環境、打擊“過票洗錢”、強化醫藥市場監督管理的有效手段。”
干榮富表示,兩票制減少了藥品采購中間的冗長環節,企業今后將會從“低價高開”走向“高價高開”。因此,地方稅收增大可能將是企業將要面臨的問題,而如何提高財稅能力,營改增如何做,地方政府政策又將如何傾斜,各地如何制定相應政策,都是我們下一步需要關注的問題。